精神食粮
以下的一些指示是德加尼亚禅师的一些反思、思想和建议的混合。因为它们是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摘抄出来的,对于那些不熟悉他的教法的禅修者,以及刚开始禅修和学习佛法的禅修者来说,它们也许并不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因此,我们建议你从那些能够马上用得起来的指示中获取灵感,并且略过那些不是对你讲的指示。过多地去思考那些与你不太相关的指示,很可能会让你产生迷惑或者沮丧。
如果有甚至是一点期待,心就会困惑。注意你的态度,不要期待结果!
当你运用智慧的时候,精进就已经存在了。
正念是去觉知到已经在这儿的东西。
当心空闲时,它就会思考。
只要你感到烦躁不安时,往内心观照。不要把你的心态归咎于外部世界的任何事或人。
存在假设(先入之见)是无明在起作用。
学会清楚地看到心与目标之间的不同是非常重要的。哪一个是目标?哪一个是心?
只要当人们感到沮丧时,这就标志着他们想要某种东西,但是没有得到。
思维会对你说谎,但是感受(vedana)不会——感受是真实的。
想谈话和不想谈话是同一个问题。
你是否想去做某事并不重要。问你自己你是否需要去做它。
不要去注意声音,去觉知你正在听到。听到就包括了知道那个声音。看到等也是一样。
小烦恼将会变大。最后我们需要能够看到贪和嗔的甚至最微细的表现。
你为什么做这件事?因为你想做?因为你需要做?因为它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最合适做的事?
当心中没有贪欲和嗔恚的时候,你就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
只是去问问题,不要去寻找答案。只要心已经收集足够的信息,答案就会出现。
不要告诉自己要有耐心,去观察不耐心的状态!
智慧可以控制心;你不能控制心!
不要努力保持镇静,只需要努力保持觉知。
如果你的家庭有问题,你必须在家里解决。你不能跑到禅修中心来解决家庭问题。
认识到你已经有的知识和理解。尽你所能的去做,不管得到什么结果,都要知足。
你会去注意什么?看到?听到?闻到?触到?尝到?想到?还是你会卷入到看、听、闻、触、尝的过程中?你会迷失在妄想里吗?不要让老习惯把你带走;对心进行再培训!
只要你有一个错误的态度,心就不可能强大。当心强大时,它会看到它能够看到的一切。 这是法在工作;其中并没有一点个人的参与。千万不要非常努力地去看任何东西。渴望看到是贪欲。
始终不要努力去找到心的位置,位置是一个概念。你应该通过心在工作的事实来认出心。
我们叫做计划的东西只是思维。你也许计划做某事,但是实际上你什么也没做,因为那个计划不够强。真正的计划不是思维。它只是一种即兴的冲动,只是心的努力。
知道心为什么做某事是智慧。
有时一个念头是这样微细,以至于你不知道它是否是被烦恼所驱动,但是你可以感受它。
对苦的真正的理解是从痛苦中解脱,它会让心自由。
在你禅修的开始阶段,只要你一觉知到思维,它就会停止;你不能在思维的同时保持觉知。只有当正念足够强大的时候,你才能观察思维。
当你真正理解某事的原理时,你就永远不会忘记。
我们必须认识到烦恼是多么的有害。通常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心才真正对烦恼厌倦;仅仅理智上知道贪、嗔、痴不好还不够。大多数人实际上想要和贪欲、嗔恚和无明呆在一起。持续观察烦恼会面临许多困难的阶段,这些我们都必须度过,当中没有捷径。只有当心真正对烦恼受够了的时候,它才能解放它自己。
不要匆忙,只要保持学习。
为什么在家里时烦恼会变得更强大?因为它是我的家,我的妻子,我的汽车,等等。
如果你真正连续地去觉知,恐惧的想法就不会生起。如果一个声音只是一个声音,等等,想象也就不会发狂。你认为你看到的任何东西,以及你认为你听到的任何东西,都只是概念。
专心的觉知不能运用于日常生活,只有自然的觉知,那种做它自己的工作的觉知才可以运用于日常生活。然后智慧就会看到善和不善,就会放弃不善而选择善。你实践越长的时间,你就越理解这个过程。
里面和外面都是概念。
总是去检查心,为什么它要做这件事,它是怎样感受的?
为什么心会变得焦虑不安?在这个发生之前你曾经做过什么?记住它!!
当你焦虑不安的时候,你真正需要禅修。
心不会因为某个观察目标而平静下来,而是因为兴趣、正确的态度,和连续的正念。
在禅修中心如果你不练习谈话禅修,到了外面你就不能练习它。
如果你认为你有非常重要的东西需要思考,先暂停并且问你自己是否它是真的重要。为什么你会这么渴望去思考它?
在工作中,如果你每个小时练习呼吸的正念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压力的势头可以被缓和甚至停止——或者只要当你有时间时就练习。
当人们开始练习禅修的时候,他们没有——或者不够——信仰来保持他们继续进行下去,因此他们需要大量的动力。信仰需要时间来培养。
你认为快乐的东西,其实是苦。
去掉执着重要,还是理解为什么执着重要?想去掉任何东西都是因为嗔心。
正念和智慧将会自动地根除烦恼;我们只能为它们创造合适的条件。我们需要觉知到和接受烦恼。
自信你已经理解了一个烦恼是痴心在起作用。
我们需要反复地从我们的经验中吸取教训,直到我们真正理解为止。
你知道的东西永远不够!智慧理解正在发生什么,智慧理解需要做什么。智慧用各种方式保持增长。
你越抵制正在发生的事情,你越想改变它,它就会越糟糕。
思考怎么保持正念,不要思考观察目标。
即使你感到害怕,也要去面对它!
当你心情沮丧的时候,一切都成了问题。
我们必须采取行动。如果我们不做任何事,妄想就会持续地做它们的事情。烦恼非常强大,它们跑得非常快,所以智慧也需要快速赶上。
如果我们想有真正的理解,我们必须在真实的情境中练习。
调查是智慧型的努力。
智慧从不相信。智慧总是调查。
我们运用思维,但是我们运用的品质是智慧。思维本身并不是重点;思维背后的意思、正确的观念、理解才是重点。
理解怎样做某事是智慧。
我们需要运用概念来谈论智慧和真实。概念和真实并存。
对于那些执着定的人,应该鼓励他们去调查。
那些天生好学和聪明的人,将会自动更近和更深地观察他们觉知到的事情。
智慧从不会把事情想得很轻松;智慧理解它总是能更进一步。
如果你认为你能够很轻松地搞定,你就会遭受痛苦。
那些明智的人更加努力。
想要一个平静的生活是怠惰。
下决心时小心!人们经常甚至没有考虑实际上他们能够胜任什么就下决心。
我们不能阻止烦恼;我们必须学会怎样和它们一起工作。那些打电脑游戏的人们能很好地理解这个问题:在你提升到更高的等级之前,你必须解决问题或者征服困难。
我们不能用一个烦恼去除另一个烦恼。每次我们处理烦恼的时候,我们需要保持觉知——没有任何干涉。首先我们需要觉知到、观察、和理解正在发生什么。只要当我们给某事贴标签为坏事时,我们就已经产生嗔心。保持检查你的态度!
“我”的感觉持续地生起,但是对心来说,它跟任何别的观察目标是一样的。你可以学着去觉知到它的出现和消失。
只要你让心虚度光阴时,烦恼就会侵袭。
至少有两个原因始终会影响你目前的经验:你的好习惯和坏习惯的惯性作用,以及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
每次你理解某事的时候,你都会体验到一种自由的感觉。
人们不想和事物本来的样子一起生活;他们总是想和他们希望的事物的样子一起生活。
如果你连一般常识都没有,你怎能希望得到内观领悟?
这就是法的本性:如果你得到它,你不会感到快乐;如果你没有得到它,你不会感到不快乐。许多禅修者因为他们有某种经验而非常快乐,如果他们没有得到这种经验,则心烦不安。这不是在修学佛法。修学佛法不是拥有某种经验,修学佛法是理解。
看到可以分为三种:i)用你的眼睛看到某事,ii)用你的心看到某事,iii)洞察某事——这是领悟。
真正的目的是去理解事物。然后快乐会自然地随之而来。
在内观中,我们想知道正在发生什么,为什么它会发生,并且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它。
当你想要快乐和安宁的时刻,你就已经有问题了。想要是一个问题。必须用正确的信息,正确的思维和正确的态度去禅修。
每次当你匆忙或者渴望地去做或者知道某事的时候,心就开始专注,集中,并且想得到结果。
真正的理解只在关键的瞬间产生。
戒律是做你应该做的事,并且不做你不应该做的事。
受(vedana)是一个动词。
期望人家尊重我们是不对的。
引导心朝向正确的观察目标是正思维。
你不能假装知道法;你的理解水平总是会通过你的语言和行动显示出来。
当智慧不存在的时候,就有愚痴。
当你更好地理解智慧时,你也能更深刻地理解愚痴。
想蕴和智慧同时工作。
正念看到正在发生什么,智慧知道该做什么。
整个世界都是不公平的。人们做坏事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更好的东西,因为愚痴。
想让别人像你一样是愚蠢的期待。
理解的过程常常是非常痛苦的。
努力让你的注意力保持在观察目标上是错误的精进。
你察觉到的一切都只是观察目标。所有的目标都是自然的现象。让它发生。
每次你评判某事好还是坏的时候,愚痴就已经掌控了你。
无论你已经做了多少愚蠢的事情,智慧可以让你今生解脱。
你是否曾经有过一个绝对没有期待,没有担心,没有焦虑的平和的时刻?
当心在理解中感到快乐的时候,它将会想更深入地观察。
调查是为了理解整个的情境而去观察正在发生什么。
禅修是培养健康的心态。
拥有自然的觉知就像驾车;你知道该做什么,怎样做它,和该注意什么。
现在正在发生什么?
为什么我们会喜欢某些东西?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它们的本来样子。
真实没有方向,真实不会去任何地方。
事情不会因为你希望它们发生而发生,而是因为因缘具足而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