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理智——智慧

禅修者:你总是强调正确的信息对于正确地禅修的重要性。你能解释一下这种收集和应用信息的过程是怎样的吗?

禅师:我最近听说了一个在信息技术中运用到的非常有趣的模式。你从收集数据开始,越来越多的数据变成信息,信息发展成知识,巧妙地运用这些知识就是智慧。 我们在禅修中也是这样。当我们观察我们的经验的时候,我们收集数据。一旦我们有了足够的数据,我们就叫它信息。像这样,一个禅修者持续地给几条信息流供应数据:关于身体的数据供应给身体变化过程的信息流,关于心理变化过程的数据将会累积为感受、情绪等的信息。把所有的这些信息放在一起,才可能对身体、心理两种过程的相互作用产生理解,这就是知识。 觉知就是在数据层面工作;觉知只是收集数据。我们内在的智慧,我们的理智,收集并且引导数据形成信息流,然后通过比较这些信息流形成知识。智慧熟练地运用这些关于身心过程相互作用的知识,以对结果产生积极影响。如果智慧能够到达理解因与果的深度,它就知道怎样在因与缘上开展工作。

禅修者:怎样才能把你所说的这些应用起来呢?

禅师:我刚才已经阐述了这个过程: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我努力把怎样禅修的知识和智慧传授给你们。我教你们怎样收集数据形成信息流,怎样对这些信息流开展工作,让它们变成知识,怎样应用这些知识以便得到更多的智慧。但是你必须自己去实践,我只能建议你怎样做。一旦你看到用这种方法去禅修的好处,并且能够熟练地维持这些过程,你就能不断地壮大它们,你的智慧也会得到不断的增长。当你持续地用这样的方法去禅修,最后觉知和智慧会总是在那儿,并且洞察和领悟也会产生。 洞察和领悟会在非常平常的情况下发生。你观察的目标可能非常的简单和直接,但是领悟可能非常的深刻,一个远非简单的经验所能体会的世界。这个目标也许是你每天都能够碰到的,但是领悟却能让人震撼。比方说,当你洗澡的时候闻到香皂的味道,你突然领悟到只有这个味道和对这个味道的觉知,并没有任何人在闻、在觉知,这些闻和觉知的过程只是自己发生而已。


禅修者:不管发生了什么,我都试图保持觉知。你告诉我们说需要明智地觉知,你能够展开阐述一下吗?

禅师:只要你的心处于平静的状态,所有你需要做的事就是保持开放和接纳。当事物出现的时候,你需要明智地思维它。作为一个内观的禅修者,首先你必须接受正在发生的一切事物。你承认你在担心,或者你在厌恶等等。但是你需要问自己:“关于它我应该做些什么?”你需要引入智慧来思考。如果你给智慧这个优先权,烦恼就没有机会壮大。你不能只是努力去觉知。那还不够好。烦恼在心中是处于优势地位的,它们非常有经验,它们非常有技巧,如果我们觉知不到它们的存在,它们总是会壮大。如果你不能完全地认出它们并且引入智慧,它们就会接管你的心。


禅修者:你说当无贪、无嗔、无痴的时候,某种形式的智慧总是会存在。请问我怎样才能觉知到这种智慧呢?

禅师:首先你需要问自己:“我真的觉知到了我现在的经验了吗?”然后:“关于这个经验我是怎样思维的?我有什么与之相关的看法?”如果你能认识到正见,那是智慧在起作用。但是也许一会儿以后,你又抱有邪见,重要的是你要密切监视着它们。你的经验总是在不断地改变,正见与邪见也在不停地变换交替,所以你需要时时刻刻调查你的经验。


禅修者:我一直在思考八正道所讲的正见与正精进之间的不同。对于我来说,它们似乎有点互相矛盾。一方面正见似乎意味着心的不卷入,接受并且让它如其本然。另一方面正精进似乎是非常努力地去用心,努力地去掉烦恼或者阻止它们生起,并且尽可能地去培养心的好的品质。

禅师:是什么能阻止烦恼生起,又是什么能去掉已经生起的烦恼?心的哪方面的素质在做这件事?觉知没有这个功能,只有智慧才可以。所以当佛陀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其实希望人们能够开发这个能去除烦恼的智慧。因为我们不理解佛陀的真意,我们以为我们必须依靠个人的努力去阻止或者去除烦恼。 我们可以用精力去禅修,我们也可以运用智慧。大念住经告诉我们用智慧去禅修。如果你想用精力,你还是得观察你的心——因为烦恼是在心中生起——而且你不得不持续地观察心。你还有别的方法阻止烦恼侵入吗?每次一个念头生起的时候,你都能够观照得到吗?如果你能做得到,每时每刻你都需要保持觉知,始终保持警惕,你才能防止烦恼生起。你必须让正念充满每个时刻,那需要相当多的精力。你必须是全心全意地修行,而且要做大量的工作。你认为你能够做那么多的工作吗? 另一种方法是培养心的健康的品质。如果我们总是培养健康的品质,那么不健康的品质就自动被取而代之。这就是佛陀为什么叫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理。你可以使用你的心全职地去做一切对的事情:正语、正业、正思维。如果你的心灵一直被这些事情所充实,不善的心态就不能生起。我们需要一直持续地观察这个心。我们要对它进行监视,总是去觉知发生了什么,并且持续地观照。这是一项全职的工作。只要你忙于行善,你就没有时间去造恶。 如果你想使用精力去禅修,那么尽可能地思维所有的善事,尽可能地说所有的善事,并且尽可能地去做所有的善事。精力导向型的人们就是这样去实践的。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方法非常有效,因为他们喜欢做事。觉知导向型的人,他们的心非常的警觉、敏锐、清楚,他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在练习觉知上。智慧导向型的人可以更多地使用正见和正思维的方法。能够很好地专注的人,可以先从修定开始,然后转到内观。信念导向型的人们可以从念佛、念法、念僧的崇高品质开始。佛陀之所以教这么多种实践的方法,是因为有这么多种不同个性的人。但是不管你使用哪种方法,如果没有觉知,你都不可能做好。

禅修者:所以智慧来自理解,当我看着我的嗔心时•••

禅师:智慧从信息开始。正确的信息是我们智慧的一部分。然后我们使用我们的理智,我们的逻辑,我们的推理来决定怎样使用我们拥有的信息。所有的这些都是智慧在起作用。当我们试图弄明白怎样把事情做对了,怎样把事情做错了,当我们上课并且学习怎样禅修时,所有的这些也是智慧在起作用。知道怎样做某事是智慧。在佛陀时代,所有那些从佛那儿听了一个教法就立即觉悟了的人都是智慧导向型的。听众中那些没有立即觉悟的就不得不继续修行。 智慧是最快的方法。无论你从什么方法开始,你都必须以修行内观的智慧而证解脱。只要烦恼还非常的强大,千万不要试图去看到或者理解——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能做到的只是保持觉知正在发生什么,并且收集一丁点的智慧。只要心中的烦恼还非常的强大,我们就不能开发出深度的智慧。但是如果我们一点一点地收集,智慧就会增长。当智慧越来越多时,烦恼就会减弱。 一个禅修者曾经问我,是否可能突然一下,碰巧进入涅槃。那是不可能的。你不可能“扑通”摔了一跤,跌进了涅槃里。你必须付费。只有所有的因缘都具足时,结果才会发生。要有耐心,并且持续稳定地修行。不要去思考涅槃,不要希望得到涅槃,你所需要做的只是持续地禅修。这样当你离它很远的时候,你会知道,当你离它稍微近一点的时候,你也会知道。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