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感受和情绪
禅修者:我怎样才能够辨别出哪些是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哪些是因为别人引起的?
禅师:如果你始终保持观察你的心,它将非常明显。当你与别人交流时,你如果能觉知到你的想法和感受,你将看到它们是怎样互相影响的。
禅修者:那么我就能看到哪种感受是因为别人的影响而产生的吗?
禅师:是的,你将看到他们的想法和感受是怎样影响你的想法和感受,你的想法和感受又是怎样影响你与他们的交流方式。你将看到你的感受是怎样被他们说话的内容以及方式所影响。不管你经验到什么,始终去觉知你对它的反应非常重要。
禅修者:我继续观察在上次小参中我告诉你的沮丧的感受。它有点消退了,但是它还是在那里。然后,今天上午,我突然认识到我之所以变得沮丧,是因为我一直很孤独。一旦我看到了这点,沮丧就没有了。
禅师:当我们密切注视着感受时,它们就不能生长,它们不会变得更强烈。当你观察一个感受时,你同样将发现它来自哪里,它从哪里开始。因为你以前一直没有觉知到孤独,它发展为别的感受,发展为沮丧,对沮丧的持续的观察让你又回到孤独,它使你看到所有的沮丧是从哪里开始的。
禅修者:我以前一直认为情绪改变得非常快,并且它不会停留在身体里。但是我的经验告诉我:不是这样,我肯定能在身体里感受到它,它变化得一点也不快。
禅师:看到心的本性,比如看到不停的迅速的变化,只有当心非常清楚、平静和强大时,才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心既不在身体之内,也不在身体之外,但是心总是与身体相联系。它总是与身体互相作用。所以我们会体验到某些情绪能够影响我们身体的某些部分。我们以为情绪会停留在身体里,但是实际上只有这种相互作用在发生。
禅修者:我想问关于引入某些东西到坐禅中的问题。我也许有感受、心情、等等,当我在行禅时,我的心还不是足够的平静去调查它们。但是当我坐禅时,我可以鼓励这些东西出现,然后去调查它们,把它们作为激发理解的方便。这种方式我是在引入某些东西,而不是观察到发生了什么。我不是在用一种纯理性的方式来处理它,而是用一种调查的方式。
禅师:是的,你可以那么做,当心已经准备好时,你可以那么做。当心非常稳定,当你有很好的觉知和足够的定力时,你可以回想起这些情绪,从而去调查它们。
一位禅修者,每次回想起他与某人一次特别难以忍受的遭遇时,都感到非常强烈的嗔恨。我告诉他每次当这个记忆自动浮现时,观察他的情绪,并且我建议他当感到这种情绪变得太强烈时,转到一个中性的所缘,只有在他的心变得更稳定以后,才再去观察它。同时我也建议他,当他的心变得真正坚定、稳定并且平静时,回想起这段记忆,并且看看自己能从中学到些什么。他这样做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一点一点地,他开始理解了,然后,在某一个时刻,当那段记忆或者那个人的图像浮现时,他不再感到任何的嗔恨。他能够原谅他,因为他真正理解了那个情境。
禅修者:对于受,我有点不理解。仅仅知道有愉快的、不愉快的、和中性的感受足够吗?
禅师:受是心的一种活动。这种感受活动和我们认为它是愉快的、不愉快的和中性的是不同的。受的意思是感受,或者去感觉某些东西,是对它们的一种体验,而愉快的、不愉快的和中性的只是我们对这种感受的诠释。
禅修者:那么,我们是需要对这种感受过程保持正念,还是需要觉知到愉快、不愉快和中性的性质?
禅师:两者我们都需要知道,同时,理解它们代表了心的不同的功能也非常重要,一个是受蕴,一个是想蕴。想的功能是去解释受为愉快、不愉快或者中性的。受的功能只是去感觉。
禅修者:那意味着我们需要觉知到受的活动,并把它们和想区别开?
禅师:对,就是这样。在感受之间你还可以作进一步的区分。当心解释一个具体的知觉为身体上的舒服感觉时,通常它会立即产生一个精神上的愉快感受。当身体上的知觉被解释为不舒服时,通常它会产生一个精神上的不愉快的感受。心对身体上的中性知觉的反应是平淡的。
禅修者:受和想总是会一起运作吗?
禅师:是的,受的特点是去碰触一切事物,它和意识以及其他心所一起去碰触。通过这种受的活动,你才能体验这个世界。
禅修者:是不是非常难觉知到受?它是非常微细的吗?
禅师:是的,它非常微细。与愉快的或者不愉快的感受比较起来,中性的感受已经非常微细了。受的过程甚至比它还要微细。想觉知到受不是容易的事。觉知到心在运作需要大量的练习;它不是一般的知道,它是非常微细的理解过程。
禅修者:当我躺下禅修的时候,我有这种感觉:知道一种感受是不愉快的,但是并不感到它不愉快。稍后一种不同的感觉生起,心知道“快乐”,这个时候知道这个感觉是愉快的,但是并不感到它愉快。
禅师:你在觉知到感受,但是觉知到感受的心对感受到的东西没有贪心和嗔心。所以没有愉快或者不愉快的心理反应。心只是在标记所缘为不愉快的或者愉快的。它没有对它作出反应,也就是它没有参与到那种感受里去。
禅修者:是的,我的经验就是这样的。
禅修者:你提到感受不需要分成愉快的、不愉快的、或者中性的。但是有时我发觉,这种分类可以帮助我觉知到它们。当我觉知到某事是非常愉快的时候,它帮助我看到我对它变得多么执着,当它消失的时候,我又是怎样的痛苦。你能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吗?
禅师:我们不能避免经验到愉快的、不愉快的或者中性的感受。它们只是自然地发生而已。我建议禅修者不要去太注意愉快或者不愉快,因为这样做我们实际上是在延续那种特定的愉快或者不愉快的感受。
我希望禅修者更多地去注意受的过程,而不是它的愉快、不愉快或者中性的性质。觉知到受比觉知到它的性质更微细;这意味着更多地把它作为一种心的活动去觉知它。
禅修者:有时候本应该让人愉快的感受并不让人觉得愉快,有时候本应该让人不愉快的感受反而让人觉得愉快。
禅师:是的,某事被感觉到愉快还是不愉快,取决于心抱有贪心还是嗔心。当心充满贪心时,通常它会发觉事情比较愉快,但是当心怀有嗔心时,它往往发觉事情不是那么令人愉快。当我们感觉到寒冷时,我们发现热非常令人愉快,但是当我们的身体变热以后,我们会发觉热不是那么令人愉快。
实际上心的活动只是去感觉,我希望禅修者学会觉知到这种现实。我们需要学会看到是心在感受,是心在做这种感受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