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到慈心和悲心

禅修者:有时人们问我是否想念我的家庭。我并不想念他们,但是我并不知道为什么。我们拥有非常正常的家庭生活;并没有什么严重的问题或者冲突。所以我的问题是:随着时间的过去,这种禅修会断除对感情的渴望吗,像想念一个人的家庭等,以及其他一切真挚的感情?

禅师:是的,那是可能的,并不是因为这种禅修,而是因为某些理解。当烦恼减少时,你仍旧可以去爱人们,你的父母,你的家庭,你的朋友,实际上你会知道怎样更好地去爱他们。不会再有执着,所以像慈心与悲心这样的感情会自然地增长。换句话说,烦恼减弱,健康的心态增长。

禅修者:我感觉起来,以前好像是有条件的爱,现在是无条件的爱。

禅师:是的,就是这样。当你体验到无条件的爱时,你只是付出,你不会期待任何形式的回报。


禅修者:有一些佛教传统强调去理解觉知和同情心的关系的重要性。在我们相信并且依赖觉知的情况下,你能解释一下觉知与慈心或者悲心之间的关系吗?

禅师:当没有嗔心的时候,才可能去修习慈心。这是一个自然的发展;当没有嗔心的时候,可以去修习四梵住。当没有嗔心时,当觉知和智慧都存在时,我们的注意目标将会触发四梵住其中之一个。在某人和我们“相等”时,也就是说,某人处在一个与我们相似的情形中,就会触发慈心;在某人比我们遭受更多的痛苦的情况下,会触发悲心;在某人比我们更成功时,会触发喜心;如果遇到一种我们不能施加任何影响的情形,就会是舍心。

理解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如果观察心中有烦恼的话,我们对事件和人们的反应就会缺乏技巧。只有观察心中没有烦恼时,智慧才能生起,这才能使我们熟练地与人们交往。相对于修习四梵住来说,这就是我为什么对智慧更感兴趣的原因。我曾经做许多的慈心练习,但是不管我修习多长时间,我仍旧有嗔心,我还是一个经常生气的人,并且愤怒会失去控制。

当观察嗔心的时候,我已经有了一些深刻的理解,这使我能够有技巧地处理它。我仍旧会生气,但是智慧总是能够防止嗔心失去控制。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