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法,觉支,和知识(dhamma-vicaya,bojjhanga,and sampajanna)
禅修者:在那本蓝皮书中,你没有提到对现象的调查(dhamma-vicaya择法)。然而,你好像在《明智地去觉知》(BE AWARE INTELLIGENTLY)那本书中给出了关于它的一个解释。是这样的吗?
禅师:是的。
禅修者:你能对择法的意义和重要性更多地谈谈吗?
禅师:内观禅修是一种智力的工作。这就是为什么择法非常重要的原因。内观的目标是智慧。如果你想得到智慧,你必须以智慧开始;你必须投资智慧去获得更多的智慧。这就是我为什么经常问禅修者这个问题的原因:“我们都是puthujjanas(俗人),puthujjana的定义是一个充满了烦恼的人——那么你们怎样才能遵照我的指导,并且不带烦恼地去禅修呢?
因为我们充满了烦恼,我们不可能完全不带烦恼地去禅修,那么我们从哪里开始呢?一个puthujjana必须从无痴的信息,从智慧开始禅修。尽管所有的puthujjana都充满了烦恼,他们也还是有一些智慧的。佛教把智慧分为三种:闻慧,思慧和修慧。第一种是信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第二种是运用你自己的理智,理性的思维,逻辑和推理;第三种是内观的领悟。择法被归入第二种智慧。
运用择法的能力从哪里来?从信息中来,我们必须有大量的正确的信息。一旦我们有了这种基础的或者一般的知识,我们就知道怎样思考。我自己曾经有一个非常好的老师,他给了我许多的信息和建议,我可以在我的禅修实践中运用它们。我非常感激我的老师给了我这种自己学习的“空间”。每当我在禅修中发现了一些新东西然后去告诉他时,他经常只是问我:“为什么呢?”我通常都不知道答案,他也从不会立即告诉我。因为我拼命想知道,我只得投入精力努力去寻找答案。仅仅去觉知是不足以去做这种调查的。我确实必须运用我的大脑。这就是理智的调查,择法。我很想知道,对我来说这总是一个非常建设性的挑战——更像一个游戏——所以我用各种办法试着去寻找答案。我一般会找到一个答案,但并总是正确的那个。当我的老师看到我没有找到答案时,他就会解释给我听。
在七觉支里,有三种觉支是原因,另外四种是结果。原因是:正念,择法和精进。你只能“输入”这三种觉支,你可以主动地去做这些。结果是:喜,轻安,定和舍。我们不能创造它们,我们不能直接使结果发生。当谈到三种智慧的时候,我说过择法属于思慧。七觉支中的舍属于修慧;这是那种由于真正的理解而产生的舍。
对于内观来说,理智或者智慧是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择法是一种智慧,因此它非常重要。对那些比较明智的,并且知道怎样独立思考的人来说,内观非常起作用。他们比较容易理解;对于那些有很强的内在的智慧,很强的思慧的人,修慧也容易到来。对于那些思慧比较弱,推理能力以及看到因果的能力比较弱的人来说,得到修慧需要很长的时间。那些思慧弱的人需要大量地依靠闻慧。他们需要收集许多信息,并且他们需要听从别人的建议。他们需要别人告诉他们该做什么,因为他们自己不能独自找到答案。
根据经典,择法会因为七种条件而产生:
1、重复地询问关于法的问题,谈论一些与法性相关的话题,调查它们,思考它们。
2、清洁我们的内财和外财。这会带来清明的心。清明的心是智慧生起的一个条件。(清洁外财的意思是清洁我们的身体和居住环境——到任何可能的程度——但是更重要的是清洁我们的内财,意思是清扫充满烦恼的心。)
3、学会去平衡五根。(这儿有大量工作需要完成。你需要能够觉知到这五根,并且你需要知道哪个太多,哪个太少,然后你才能把它们平衡好。)
4、远离那些愚蠢的同伴。
5、与那些有智慧的人们交往。
6、思考深刻的智慧,思考或者反思更深层次的东西。
7、有增长智慧的愿望。
禅修者:在择法和清楚的知识(sati-sampajanna)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你能够详细阐述一下四种清楚的知识吗?
禅师:二者都是智慧。在大念住经里提到,正念必须加上知识,也就是清楚的理解,二者必须同时具足。四种清楚的知识都与智慧相关。非常简单地说,第一种是关于是否合适(satthaka-sampajanna)的理解,第二种是关于是否有益(sappaya-sampajanna)的理解。这两种知识属于闻慧和思慧。它们与我们目前的禅修相关。但是当禅修获得惯性,并且理解一直在增长的时候,我们会体验到第三种知识,gocara-sampajanna,这是对只有身和心的过程的理解,并没有任何人在那儿。最后一种知识是asammoha-samjanna,意思是对无常、苦和无我的理解。后面两种知识属于修慧。前面两种知识,理解什么是合适的并且什么是有益的,是原因,后面两种知识是结果,是产生的内观的领悟。
第一种知识,satthaka-sampajanna,与合适性相关。现在最适合去做的事情是什么?第二种与有益与否相关。目前运用什么方法最能受益?什么东西可能最有效?所有这些都是择法。在此刻你看到心在工作,并且你能看到整个的图像:觉知的领域,心是怎样投入精力的,它是怎样与对象发生联系的,等等。然后心问它自己:“目前我应该做什么?”只是安静地注视着对象是不够的。这就是为什么我已经开始质疑那种“仅仅是注意到”的说法。那样的说法,我们到底在说些什么?
前面两种知识是真正的常识性的智慧。它们是那种在你禅修时起作用的智慧,是那种告诉你怎样做某事的智慧。这是做某事的合适的方式吗?如果用这种方式去做的话有益处吗?比方说,它们是那种对怎样使用精力去影响你的禅修的理解。同样,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常识性的智慧也在起作用,不管你打算做什么样的活动,它们能帮助你做出一个明智的决定,帮助你清楚地看到它是否合适并且有益。
禅修者:我仍旧不是很清楚知识与择法之间的区别。
禅师:它们是重叠的,但是只有前面两种知识是择法。这就是我对它们的理解。
我想给gocara-sampajanna增加一些补充说明。换种方式说,当心越来越多地注意到事物的法性而不是概念时,gocara-sampajanna就开始活动了。当禅修获得惯性的时候,这种情况会发生。心变得几乎是自然地去观察情况的真实性,而不是去注意概念。法性已经变成智慧的牧场(gocara的直接翻译)。如果这种觉知能够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苦、无常和无我的本性将不再被误解。
人们往往花费太多的时间去思考苦、无常和无我,而不是去真正地理解它们。在禅修中,他们往往在没有任何真正的、经验的、直觉的理解的情况下,花很多的时间去思维它们。这就是为什么我讲法时甚至不使用这些术语的原因。我更喜欢人们谈论他们真实的经验,谈论他们已经观察到或者经历到的,而不是告诉我他们看到无常或者无我——这没有任何意义。
禅师:只是平静,只是努力保持觉知还不够,你应该检查五根(indriyas)是否都存在。你可以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对我正在做的事情有信心吗?我真的知道我在做什么吗?”随着经验的增长,你将始终能够看到五根是否在工作,并且它们是否平衡。
禅修者:七觉支怎么样呢?那bojjhangas,我们也需要检查它们吗?
禅师:是的。七觉支可以分成原因和结果。你仅仅需要检查原因:正念(sati),精进(viriya),和择法(dhamma-vicaya)或者智慧(panna)。你必须特别地注意精进;在这三个中,这个是比较难的。正念和智慧没有任何问题,它们总是健康的(也就是说没有烦恼),但是精进是非常成问题的。伴随着一个烦恼发生的精进,是错误的精进。许多禅修者带着某种欲望去精进,所以他们运用的精进伴随着烦恼。欲望可以分成两种:贪欲(lobha)是不善的欲望,善法欲(chanda)是善的欲望。你需要非常清楚你是在伴随着贪欲精进,还是伴随着善法欲精进。
当你伴随着贪欲精进时,你会变得紧张,并且你将遭受痛苦。当你成功时,你会感到非常快乐,当没有成功时,你会变得心烦,也许甚至消沉。但是如果你伴随着善法欲精进时(是一种明智的欲望,那种希望心灵成长的欲望),你不会遭受痛苦,并且心会变得更强大。当你成功时,你不会感到兴高采烈,当你没有成功时,你不会感到心烦意乱。这就是正精进的结果。因为正精进,你从不会放弃,而是一次又一次地去尝试,去努力。所以保持检查你的心,看看是否有正确的动机是非常重要的。
询问和探讨问题对择法是有帮助的。根据大念住经的注释书,对每一个觉支,一个禅修者都应该去调查四个问题。比方是:一个禅修者必须知道正念觉支什么时候存在,什么时候不存在,为什么存在,最后,为什么它会发展。这些问题中的每一个都反映了一个不同的理解水平;去觉知到某事是否存在还并不是这么难,但是后两个问题会产生许多可能的答案。在这种水平上的任何理解都可能不容易。问你自己这样的问题,努力自己去把事情弄清楚,并且和别人讨论,这样将会帮助智慧增长。这种探讨也被当作择法生起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