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dukkha)
禅修者:前几天你谈到苦,说一切都是苦,并且很难摆脱。你是说很难一次性摆脱所有的苦,还是指只能暂时性地摆脱?
禅师:凡是难摆脱的东西都是苦——无论是暂时性地,还是一次性地摆脱。 哪一个更难去除,贪还是嗔?
禅修者:我想它们都很难去除。
禅师:贪更难去除,更微细——痴最难。前几天我讲的意思是,当我们谈苦的时候,我们最好不要用痛苦这个词。许多禅修者不理解苦谛,但是他们理解痛苦。通常他们理解的那种痛苦是“感受到”痛苦(苦受),这种痛苦的解释将会导致嗔心。真正理解苦不是这样的。
许多禅修者被告诉说,因为事物是无常的,所以他们痛苦。他们也知道生和灭是无常的一个标志。因为他们渴望进步,他们也往往努力去看到生和灭。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当然他们会记得给予他们的所有信息,他们就会把看到的一切来来去去解释为痛苦。因为他们把这个当作进步的标志,然后他们的心就开始偏向痛苦,并且他们变得恐惧。恐惧是被动的嗔恚。有时候禅修者变得这样恐惧,以至于崩溃并且哭泣。
苦这个词的意思,比只是体验到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更宽泛,更深刻。任何一种痛苦,从疼痛或者悲伤等最明显的表现,到不满、不一定、不如意、不可靠、不可预见、不明确、不安全等等最微细的念头,都是指最粗糙层次的苦。根据佛教教义,这个层次叫做苦苦(dukkha-dukkha)。生老病死的苦,以及任何情绪上的痛苦,像愤怒、恐惧、绝望、失望、焦虑、爱别离、怨憎会、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或者得到不想要的东西——传统上,所有这些都列在第一个层次的苦下面。
第二个层次叫做坏苦(viparinama-dukkha)。这个层次更微细,更难看到。任何一种感官快乐或者精神上的愉快,实际上无论任何一种快乐——无论多么微细和持久——将迟早会消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做某事,或者努力达到某种目标也属于这种苦。每次你禅修的时候,你也许会体验到许多的定、喜、和轻安,但是这也不会持久。体验到这种状态也是苦。许多人发觉,要理解所有的快乐都是苦非常难。
第三个层次,也是最后一个层次的苦叫做行苦(sankhara-dukkha),也叫做存在的苦。名色是苦;我们存在的这个事实本身就是苦。
经验到苦和理解苦二者之间是非常不同的,理解这个非常重要。身体或者精神上的痛苦——不管多么粗糙或者微细——自动地伴随着某种形式的嗔恚发生;苦受或者精神上不愉快的感受(domanassa)总是和嗔心一起生起。所有的这些经验都会导致不善的心态,因此会导致更多的痛苦。
理解苦并不是指精神上的痛苦。理解苦是非常不同的;它是心的一种健康的品质,一种解放和改变生命的经验。每次对苦的一小点理解都会使心放下,因此也能体验到更多的自由。理解苦将会导致更健康的心态;它会使心更强大。
为了能够理解苦,我们不仅需要正确的信息,我们也需要正确地思维。佛陀说,使我们陷在这个无休止的轮回里的唯一的原因,是我们没有看到和理解苦。如果我们不理解苦,我们一直希望更好的时期会到来,我们也会总是失望。许多的人浪费大量的时间努力去和苦战斗,努力去操纵他们的世界。这种对苦的抵制不仅让人疲乏不堪,它甚至也创造了更多的苦。正思维是接受并且承认苦。看到并且接受苦的意思是,看到并且接受事物本来的样子,这样的一种心态可以节省出大量的精力,而我们可以使用这些精力来禅修。
当我们对认出苦变得越来越熟练的时候,我们也会更经常地看到那些我们“创造”新苦的时刻。我的老师过去常常说,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变成的苦(jati-dukkha)时,心才会真正朝向涅槃努力。开始存在的一切都是苦——它的消失也是苦。因为我们不理解变成的苦,我们想得到某事或者去掉某事。一个理解苦的心,从来不会想要快乐,也从来不会抵制它经验到的任何东西;它会和正在发生的一切完全和谐地相处。
所有的生命都体验到苦,但是只有那些认出苦的生命才能朝向解脱努力。清楚地认出并且接受苦,将会导致内在的自由。佛说,那些看到苦的人也看到了苦的终止。只有当苦被真正理解时,朝向涅槃的努力才会被看作唯一值得做的事情。